周报 #13 - 忙里偷闲的乐趣

作者: pseudoyu | 3240 字, 7 分钟 | 评论 | 2022-09-26 | 分类: Ideas

book, joy, life, movie, review, time, time management, work

翻译: EN

《后来的我们 - 五月天》

前言

weekly_review_0926_photo

本篇是对 2022-09-192022-09-26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一周异常忙碌,有好几天都很晚才到家,但是神奇的是倒是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才似乎更有动力做更多,看完了一本书,补了好多电影和剧集,还完成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事,其余倒是没有太多事发生,以至于周报都有些拖沓。

忙里偷闲的乐趣

今天刷推时偶尔看到象牙山刘能云风的一段对话,觉得很有意思:

象牙山刘能:平时上班干活的时候总想着做 side project,真到了周末只想打游戏看剧…

云风:不如上班永远做 side project ,周末工作。这样就不会打游戏看剧了,因为周末再不做,就真的什么工作都没做了。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你的工作和同事是相互依赖的,那么这样没有并行,所以永远不会产生冲突。你还可以充分考虑产品多变的需求后才开始动手。

网友:这个想法的侧面是,工作两天就能做完

云风:一个长期工程的实际有效工作量远小于 2/5 吧。如果实在做不完,可以适当延长周末工作时间。另外,每周有长达五天时间去自习估算这个工作量,一般不会错了。所以,这个方法实质上指:多想少做。

象牙山刘能:多想少做这点确实是的,经常拖得越久做起来就越顺利。不过只在周末做正经工作这个难度有点高,我还以为你在讲段子哈哈。而且应该很多人都不适合,比如说我如果工作都推到周末估计会因为压力太大直接摆烂😳

云风:一半是段子 :) 不过我这些年不少关键工作的确是周末/法定假日做的。

仔细回想,自己似乎总是有这样的倾向,大二备考专四和软考时,尽管复习时间已经十分紧张了,却好像拿这段时间来学了很多无关(但也不至于无用)的东西,能够感受到挤压出来的时间尤其珍贵,做什么事都有额外的乐趣。

在忙到爆炸争分夺秒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原来我这短短的一周能够完成那么多事,那等我考完/假期/闲下来,有了大把能够支配的时间,那一定能学完/做完 xxx”。但其实当那个节点真正来到时,反而开始“摆烂”了。

仔细想想自己的大部分额外的技能或是学习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时完成的,甚至在很久后的现在都还受益良多,而真正那些正经任务却经常是积累到 deadline 的最后时刻完成的,似乎也有不错的结果,这不禁让我困惑时间与效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心态对自己做一件事动力的影响。

每个人对于任务安排与时间管理的模式各不相同,我可能是个效率控,但绝对不是一个对于时间安排极度细致的人。某种程度上我享受于一种并不有序却又能恰好完成所有事的一种随意感,这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被任务清单上一个个条目所奴役,而是在支配着自己的时间。作为这种模式产生的副作用,我常常会有不得不“力挽狂澜”的时候,久而久之倒是心态也变得更稳了,或者说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些衡量标准与累积的信心。

另外,惯性与乐趣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在五六月我被疫情封锁在家中,接近 50 天未出门的那一段经历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那段时间因为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并不好,一心投入了工作中,在很多会议或是任务项的间隙,却一直在学很多额外的部分,同时也重新开始写博客记录,似乎自己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消耗完全部精力,而现在依然从那一段时间的很多积累、决定和培养的习惯中获益。而到了七八月项目结束略空闲的时期,尽管还是有在按照计划做一些事,却很难找到当时的沉浸感。

后来发现这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些事,在工作忙碌时的学习或是放松是一种额外的状态出口,能够从繁重而重复的日常中脱离,当然也更容易感受到乐趣所在,而且这时并不需要太多状态调整或是筹备的前期步骤,依靠工作状态的惯性也更容易切换。而到了真正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时,我们却不得不将其看待为任务项,需要为其安排出时间并将自己从休息或是娱乐的状态中切换回来,成本更高,阻力也更多。

所以之后在工作日回家的可能并不那么完整的时间里,也会尽量安排一些 side project 或是学习的部分,而周末则希望更完整用来外出或是书籍、电影、剧集或是游戏这样的输入活动,更好将自己的状态作一些切分似乎也是不错的方式,会尝试探索一下。

其他

这个部分会记录一下自己的输入输出以及其他觉得有意思的东西。

输入

书籍

  • 法治的细节,之前看过一些罗翔老师的视频,也读过他的一本《圆圈正义》,我觉得与其说“清醒”,我更觉得罗老师只是保持了对于一切的“敬畏”与“谦卑”,在此之上,尽管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到,无法画出一个完美的圆,但始终在追寻。受益很多。读经典的这一部分读得很吃力,重看了几遍还是没办法消化,“自由、平等与博爱”那么大的主题却能那么娓娓道来,果然还是需要更多积累吧。
  • 送你一颗子弹,正在看,太喜欢刘瑜的讲话风格了。

播客

  • Fork It - #22 - PoW vs PoS,随着 “The Merge”的发生,这个话题又变得热门起来,一期很好的概念梳理探究,值得反复听和记笔记。
  • Fork It - #23 - PoS 是谎言么?,前后花了三天的通勤才完整听完,有几个概念解释不断回退反复听,还是发现了很多理解上的漏洞,打算看看 BTC Study 补补了。
  • 科技乱炖:你被羊了个羊骗了么?,最近挺现象级的一个游戏,但自己又没什么兴趣,通过主播们的这期了解一下,很短,但作为科普话题也还算有意思。

电影

  • 春天不是读书天,刚开始看还觉得男主有些太跳了,后面慢慢发现这才是不设限的生活方式,太快乐了。和《早餐俱乐部》连着看,感觉内心的叛逆都被唤醒了。
  • ,最近加班加到有点心累,想起了一些一直躺在列表里的动画短片,莫名好治愈。
  •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片子里对于绝望与窒息感的刻画太细了,耳鸣的音效和逼仄的画面,代入感极强。看到了一个 cowboy 的生活态度,好像厌倦一切却真真切切地热爱着人生,似乎漠不关心他人却又愿意付诸真心,太酷了。另外,虽然没什么爱情戏,但后半段和女主的几次眼神和神态交流也真的很够回味许久的,好配。
  • 花样年华,一次次重复的走过巷子与擦肩的镜头描写,点到为止的情欲和欲言又止的情愫,原来爱是真的能从眉眼间滋生和蔓延的。能感受到其魅却又不至于艳俗,拿捏得刚好,可能这也是香港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了。另外,真的很喜欢这部的英文片名,In the mood for love,太美了。
  • 爱乐之城,说来有意思,爱乐之城组曲的现场音乐会都去了两次,电影却才第一次真正看完。遥远的 16 年,刚上映的那个情人节订了电影票却因故错过,后来也一直没补上。最近听朋友提到,就分了两个夜晚看完了,也才真正感受到那曲《City Of Stars》的韵味,一曲便走完了想象中的一生。
  • 卡萨布兰卡,看《爱乐之城》的时候女主提到小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反复模仿,也在之前自己的列表里所以就翻出来看了下。不得不说那个年代的片子还是经典,不需要太多拖沓的剧情,对话就已经足够展现大多数主题了,最后机场的那场三个人的对话,关于革命、民族与爱情,寥寥几句就把各自性格和对应的选择呈现得很具象,特有的魅力了。
  • 敦刻尔克,没有什么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海滩上战争的狼藉、海上义无反顾的小船和天空中战斗机的周旋几个场景不断切换,形成了一种异样的美感。最后燃烧的飞机和驶在国土上的火车的对比,隐于发言稿之下战争的代价让人心痛。
  • Nope 不,大概分三次才看完,叙事确实有些乱,看了一半还是有些不明所以,可能缺少渲染,剧情推动上如果是那个导演可能还合理一点(但是很轻描淡写),只是那对兄妹做这些事的动机实在不足(可能是什么奇妙的家族骄傲),以至于到了最后也没能很理解。

剧集

  • 人生切割术,前段时间风评不错的剧,整体风格节奏很喜欢,尤其是片头,太惊艳了。故事设定上蛮新的,对一种扭曲的“Work Life Balance”科技的反叛,但可能是因为第一季的戛然而止,总感觉有些动机不足,期待后续发展了。
  • 真相捕捉,同类型里的最经典还是《疑犯追踪》,但英剧特有的紧凑节奏感也很适合这样的叙事方式,感觉第一季可能都是几年前看的了,衔接剧情上也没什么问题,看了一半左右大概就能猜到结局,但真正最后反转的大型 show 上演时还是燃起来了,只能说不愧是 BBC 剧里的 BBC,很强。

动漫

  • 红辣椒,补一下今敏的作品,原本主要是想看看分镜和转场,发现真的藏了好多隐喻和想象力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之后那么多的致敬今敏的一些由来了。
  • 夏日重现,追番中,要结局了,潮也太好了。

相关文章

2024-03-24
周报 #55 - 油画体验、博客系统升级与对 self-hosting 的思考
2024-03-16
周报 #54 - 漂流计划、钱包被盗与 Home Server
2024-02-29
周报 #53 - 空白的三个月、生活漂流与春节
2023-12-03
周报 #52 - 自谦型人格与感情的另一个视角
2023-11-29
周报 #51 - 追星小鹿 Lawrence 与生病
pseudoyu

作者

pseudoyu

后端 & 智能合约研发工程师,HKU ECICer。喜欢探索新技术,空闲时也折腾 Logseq 等效率工具。 在 GitHub 关注我。在我的 Telegram 频道了解更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