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周报 #95 - All AI 与 No AI

May 19 · 5min · comments

前言

weekly_review_95

本篇是对 2025-05-052025-05-12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关于 AI Coding 的思考或是讨论,也结合着自己 AI 使用的经历来聊一聊想法。

All AI 与 No AI

AI 与自我

最初是看到了一篇言辞颇为激烈的文章「AI 正在让人变得前所未有地自以为是」,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

ai_ego

虽然我同样对一些过度鼓吹 AI 从而达成自己个人营销目的的个别“网红”也有些反感,但并不觉得“程序员”一词需要刻意构筑一道门槛来将一些非科班或是技术爱好者拒之门外。

我大学时也是与代码毫不相关的文科类专业,当时即使真的只是用 python 写出一个冒泡排序也会让我感受到奇妙,第一次接外包单子给一个公司用 php 做官网时的感受至今依然记得,那是我第一次作为程序员完成的作品,或许现在看来确实并不一定如一个实习生所能做到的,但依然不妨碍我从中获取的成就感。

甚至也很羡慕现在的人,有了 Cursor 这些 AI 工具加持,可以做出许多复杂度远远高于自己当前知识储备的应用,并不一定是逐行都理解,但想法到实现的路径早已被大大缩短,模块化设计、模型、需求调整这些也会在 AI 写码的过程中融入开发者自身的思维。

编程并不是塞尔达的大师之剑那样一个需要费尽千辛拔出来的荣耀的象征,而更多是普罗米修斯传递的火种,并不稀有,但对世界的运作改变深远。

ai_renaibao

但还是希望像「AI 编程」 vs. 「热奶宝」文中所说的那样,希望对编程毫无热情而只把 AI 编程作为流量密码的人少来污染这个行业了。

NO AI

polebug_ai

看到并且也深切感受到了对于过度依赖 AI 造成的焦虑或是恐慌,我现在同时用两个 Cursor 账号、一个 Windsurf,一个 v0.dev,这些 IDE 或是工具的 Agent 模式已经成为了我想要实现一个新功能时的本能反应,也已经太久太久没有依赖搜索引擎和官方文档本身(除了 SwiftUI,没办法,LLMs 语料太少了)。

确实会有一种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对自己所能开发的领域、边界有了更多信心,可以开发前端、iOS 甚至是各种之前并不了解的技术栈;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离开 AI 后独立写代码的信心在显著下降,连带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ai_code_wwwyesterday

倒不至于说对 AI 生成的代码有多少羞耻感,只是确实比起自己敲的代码,少了些许“真实感”,不过我想随着 LLMs 更快速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工作流中更好地与其融合,这种感受也能慢慢地有所缓解。

而看到 No AI 的实践,我甚至想相反地去实践 All AI,在一些 side project 或者个人项目中完全用 AI 去实现,用 AI 修复 AI 产生的 bug,而自己在其中去探索工作流的优化,看看实践了一阵子后究竟是 No AI 还是 All AI 所带来的成就感更高,或许也很有趣。

AI 与思考能力

但我对于非编程类的 AI 实践却有些趋于保守,很少用 AI 类的搜索引擎,也并不怎么用 NotebookLM 或是 Gemini Deep Research 这样的工具来帮助消化学习。

诚然 AI 降低了很多知识获取与学习的门槛,但我依然不敢信任它在我未曾涉猎的领域中给出的似乎条分缕析的回答或是长篇大论的 Research,如果有一天我对 AI 生成的东西感到陌生或是完全无法判断真伪,可能会更担心是不是自己已经丧失思考能力了吧。

程序员算是 AI 浪潮的比较直接的受益者,LLMs 很大程度改变了我的工作模式和行为习惯,我也偶尔会偷懒让 AI 帮我总结或是用沉浸式翻译读英文资料,但我依然不会也难以想象用 AI 帮我写周报/博文,或许它终有一天能做得不错,却少了灵魂和一些微妙的“人”感。

有趣的事与物

软件

subo_screenshot

在 Twitter 上看到 CaiCai 推荐了一个订阅管理软件「Subo」,试用了一下就为了它的多币种功能付费了,整理了自己的各种订阅/服务器,好用 & 很有设计感!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剧集

Comments
CC BY-NC-SA 4.0 2020-PRESENT © pseudoyu